在全国最新院校排行榜名单中,汉语言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有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中山大学等。
一、汉语言专业大学排名
下面,给大家详细介绍2024年软科版汉语言专业全国大学排名情况,数据来源权威,参考价值极高。
2024年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位列全国第1名;
2024年复旦大学汉语言专业位列全国第2名;
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位列全国第3名;
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专业位列全国第4名;
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位列全国第5名;
2024年中山大学汉语言专业位列全国第6名;
专业 | 学校 | 等级 | 排名 | 城市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汉语言 | 北京大学 | A+ | 1 | 北京 |
汉语言 | 复旦大学 | A+ | 2 | 上海 |
汉语言 | 北京师范大学 | A | 3 | 北京 |
汉语言 | 中国人民大学 | A | 4 | 北京 |
汉语言 | 华东师范大学 | A | 5 | 上海 |
汉语言 | 中山大学 | A | 6 | 广州 |
汉语言 | 浙江大学 | A | 7 | 杭州 |
汉语言 | 华中师范大学 | A | 8 | 武汉 |
汉语言 | 南开大学 | B+ | 9 | 天津 |
汉语言 | 上海交通大学 | B+ | 10 | 上海 |
汉语言 | 厦门大学 | B+ | 11 | 厦门 |
汉语言 | 北京语言大学 | B+ | 12 | 北京 |
汉语言 | 暨南大学 | B+ | 13 | 广州 |
汉语言 | 南京师范大学 | B+ | 14 | 南京 |
汉语言 | 首都师范大学 | B+ | 15 | 北京 |
汉语言 | 上海大学 | B+ | 16 | 上海 |
汉语言 | 上海外国语大学 | B+ | 16 | 上海 |
汉语言 | 山东师范大学 | B+ | 18 | 济南 |
汉语言 | 浙江师范大学 | B+ | 19 | 金华 |
汉语言 | 西北大学 | B+ | 20 | 西安 |
汉语言 | 中国传媒大学 | B+ | 21 | 北京 |
汉语言 | 兰州大学 | B+ | 22 | 兰州 |
汉语言 | 上海师范大学 | B+ | 23 | 上海 |
汉语言 |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| B+ | 24 | 广州 |
汉语言 | 东北师范大学 | B | 25 | 长春 |
汉语言 | 大连理工大学 | B | 26 | 大连 |
汉语言 | 河北师范大学 | B | 27 | 石家庄 |
汉语言 | 西北民族大学 | B | 28 | 兰州 |
汉语言 | 天津大学 | B | 29 | 天津 |
汉语言 | 广西大学 | B | 30 | 南宁 |
汉语言 | 云南大学 | B | 30 | 昆明 |
汉语言 | 鲁东大学 | B | 32 | 烟台 |
汉语言 | 中国政法大学 | B | 33 | 北京 |
汉语言 | 广西师范大学 | B | 34 | 桂林 |
汉语言 | 西安交通大学 | B | 35 | 西安 |
汉语言 | 新疆大学 | B | 36 | 乌鲁木齐 |
汉语言 | 北京邮电大学 | B | 37 | 北京 |
汉语言 | 青岛大学 | B | 38 | 青岛 |
汉语言 | 海南大学 | B | 39 | 海口 |
汉语言 | 华侨大学 | B | 40 | 泉州 |
汉语言 | 辽宁大学 | B | 41 | 沈阳 |
可以看到,被评为A+级别的院校有2所,A级别的院校有6所,B+级别的院校有16所,B级别的院校有17所,共计41所。这些院校在汉语言专业的建设上各有千秋。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几所专业实力强的院校。
北京大学: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历史悠久,师资力量雄厚,学术氛围浓厚,培养了众多汉语研究和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。专业课程设置全面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汉语及其文化的机会。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,可在教育、研究、出版等领域发展。
复旦大学:复旦大学汉语言专业历史悠久,师资力量雄厚,教学质量高。注重语言文学研究,培养了众多优秀学者。学术氛围浓厚,注重实践教学,学生就业前景广阔。
北京师范大学: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历史悠久,师资力量雄厚,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高,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。专业课程设置全面,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,强调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并重。毕业生就业前景广泛,可在教育、研究等领域发展。
中国人民大学: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专业历史悠久,师资力量雄厚,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高,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。专业课程设置全面,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,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。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,可在教育、研究、媒体等领域发展。
华东师范大学: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历史悠久,师资力量雄厚,教学质量高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培养了大量汉语言文字研究和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