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启蒙老师是我上小学一二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。老师姓刘,只有初中文化程度,教我时已经50多岁了,胖胖的,很和蔼可亲。虽然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好多年了,但我还常常想起她,往事如过眼云烟历历再现。前几天电影频道放电影《泉水叮咚》,看完后,我惊讶地发现影片的主人公陶奶奶简直就是刘老师的翻版。
刘老师是我们这个小镇上的名人,毫不夸张地说她的知名程度超过镇长、县长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她获得过很高的荣誉,曾经被评为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,这对于一个镇上小学的普通老师是非常难得的。
记得上学时,刘老师住在学校简陋的宿舍,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和学生身上。每天清晨,同学们到教室早读,刘老师带着从食堂打的饭菜到教室边吃早餐边盯着同学们学习。一双大眼睛不时扫视着大家,还时不时回答同学的问题,听同学背诵课文。早饭永远是单调乏味的大米稀饭和馒头咸菜,一顿饭常常变凉了还没有吃完。
刘老师特别关注同学们的学习。当时还没有双休日,刘老师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,星期天把同学们叫到学校义务集体补课。因此,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比别的班总是要好很多。
三年级时,班里换了个一直教高年级的数学老师,由于对他的教学方法很不适应,全班的数学成绩直线下滑,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不及格的一大片,能考70分就算高分了。刘老师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偏巧,这个数学老师下学期刚开学就生病了,需要住院两个月,学校只好临时给请了个代课老师。逆袭的时机到了!刘老师积极与代课老师商量沟通,下定决心要把数学成绩提上去。担心代课老师不熟悉情况维持不好课堂纪律,每节数学课刘老师都坚持到教室协助教学,出现了“双师课堂”的感人场面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两个月后,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提高了一大截,达到历史最好水平。后来我常想,如果当年没有刘老师的辛勤付出,我们班的数学很可能就从此一蹶不振了。当时还没有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,小升初是要通过升学考试的。我们一个年级两个班,每个班60多个同学,结果我们班只有4个同学没考上初中,兄弟班级没考上的有20多个,主要就是数学拖了后腿。
刘老师时时处处牵挂着我们。记得有一次刘老师去外地出差,见书店的一本书很好,就自掏腰包给每个同学买了一本带回来。当年没有出租车,交通很不方便,我经常在脑海中浮现这样的场景: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,背着沉甸甸的四五十本书,坐汽车转火车再坐汽车,反复进站出站,大汗淋漓筋疲力尽,直到将书发到同学们手中。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力量在支撑?我想应该是对学生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吧。
刘老师喜欢家访。小镇一共就几条街,大多数同学住得都比较集中,刘老师晚饭后经常到街上转转,看看孩子们,再跟家长们聊一聊。通常在街头只要有人一喊“刘老师来啦”,街尾的调皮蛋儿们就撒腿往家跑,给家长报信。
三年级时,我家搬到了镇外一公里多远的小桥边。我满心以为这下刘老师不会再来家访了。没想到,刘老师一路打听着还是到家来了。跟妈妈交谈完后,刘老师对我说:“这个小桥太窄了,我眼神不太好,你送送我吧。”于是,我跟刘老师一块儿上了桥。在桥上,刘老师说:“你天赋很好,要树立远大的理想,多努力,争取考上大学。”在80年代初的小镇里,能考上高中就很了不起了,大学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我很疑惑地望着她,问:“大学?”“对,要努力,要自信,你没问题的。”刘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坚毅和果断。十年后,我真的如愿考上了大学,可惜却无法向天堂的刘老师汇报喜讯了。现在,那座小桥已经破败不堪,但承载了这段经历的小桥,成了我永远抹不掉的记忆。
刘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。她发现班上有的同学家离学校很远,中午回家吃饭时间很紧张,她就协调学校食堂,让家远的同学每月带米到学校,中午在学校买菜,吃口热乎的午饭。
那个年代镇上的生活卫生条件还很差,有的家里还没有自来水,南方的夏天气候炎热,许多女生头上都长了虱子。有外地商贩到学校推销可以洗掉虱子的药粉,刘老师发现了,找了个女生现场试验,打来热水亲手给她加上药粉洗头发。眼看药粉真的有效,刘老师马上自费给每个女生买了两包,并反复叮嘱回家就用。
二年级快结束的一天,刘老师告诉我们,她年龄到了要退休了,不能再教我们了,而且她从教以来就专教一二年级,从没教过三年级。同学们听了,都难过得说不出话来。教室里万籁俱寂,突然一个女生忍不住哭出声了,紧接着,两个,三个,——哭的同学越来越多,终于,教室里嚎啕大哭,呜呜一片。刘老师急了,百般劝说,可任凭她怎么努力也安抚不了伤心的同学们。最后刘老师“屈服”了,又教了我们一年才退休。在退休前夕,刘老师积极向学校引荐和争取,从外校调来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接手我们班,才放心地离开。
小学启蒙老师的职业是很普通的,也是很艰辛的,但也可以是崇高的。她可能教不了太多的文化知识,也讲不了太多的大道理,但是她可能影响很多人的一生,改变很多人的命运。刘老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,值得我永远尊敬和怀念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大海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zuankao.com/post/98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