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太原9月17日电 题:中秋时节话中秋
新华社记者王学涛
金风送爽,桂花飘香,又是一年中秋时。
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二仙掌村村民张小女已备好粗月饼,只待皓月当空,将其与苹果、葡萄、石榴等水果摆放在农家小院的方桌上,燃香敬拜。之后,她会将“大团圆”月饼切成小块,分给赏月的家人们。
“每年八月十五都拜‘月婆婆’,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、团团圆圆。”张小女说。
赏月、拜月、吃月饼——72岁的张小女从小就这么过中秋节,如今这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节(泽州中秋习俗)的重要内容,在晋东南、豫西北、冀南等地广为流传。
山西晋城泽州粗月饼。新华社发(何向峰 摄)
这些传承至今的习惯是中秋习俗流传千年的精华。
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月亮崇拜及祭月密不可分。据宋代吴自牧的《梦粱录》记载,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七月孟秋、八月仲秋、九月季秋三秋之半,故得“中秋”之名。
月到中秋分外明。早在唐朝时赏月之风大兴。临轩玩月、泛舟望月、饮酒对月……赏月是古人过中秋必不可少的节目。宋代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提到,中秋时节新酒、螃蟹、水果新鲜上市,富贵人家和普通百姓都要寻一处好地方赏月,儿童嬉戏打闹,夜市里人们狂欢到天亮。
中秋节的底色是欢快的,但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难免会有人触景起相思。唐代诗人白居易用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”表达思乡之情;中唐诗人王建一句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道尽对友人的思念;宋代大文豪苏轼醉酒后借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传递对亲人的深情祝愿。
如果说唐宋时期爱赏月,明朝则重视拜月和团聚,这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。中秋夜,人们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,摆上供品,叩拜,祈求月神赐福。男子愿蟾宫折桂,女子盼美丽容颜和美满生活。
这时月饼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,既可当供品,也是亲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。
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这样描述中秋节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祭果饼必圆……月饼月果,戚属馈相报,饼有径二尺者。女归宁,是日必返其夫家,曰团圆节也。”可见当时的月饼较大,需全家分而食之。
山西晋城珏山景区今年开展的打制粗月饼活动。新华社发(何向峰 摄)
张小女制作的“大团圆”月饼体现了当地特色。泽州粗月饼看上去像一个锁着花边的圆形面饼,内包两层冰糖、花生、葡萄干、核桃仁等杂碎馅料,表面装饰图案,或蒸或烤而成。讲究的图案比较复杂,但张小女喜欢在村口拔棵野草,洗干净后,印在上面,充满野趣。
“现在市场上卖的月饼口味有几十种,但3个儿女还是吵着要吃妈妈做的粗月饼。”古稀之年的张小女一脸骄傲地说。
除赏月吃月饼外,中国各地还有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,例如福建厦门的中秋博饼游戏、江西安福县的中秋烧塔习俗、香港的舞火龙节庆仪式等,带给人们节日的欢乐和祝福。
随着时代变迁,一些中秋传统习俗在淡化,传承方式也在由家庭传承向社会化传承发展。人们通过社区、景区等公共平台乐享中秋传统文化。星空论坛、文艺晚会、祭月大典、社火表演、打制粗月饼……今年中秋节假期,“中国赏月名山”晋城珏山景区推出系列活动,游客可免费观看和参与。
“中国赏月名山”晋城珏山景区西顶月景。(受访者供图)
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常嗣新说,中秋节传承着绵延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,虽然习俗在演变,但团圆是永恒旋律,更是中国人普遍的美好愿景,在尽享亲情友情中增进家庭和民族的凝聚力,涵养家国情怀。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真实性请自行鉴别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,如有侵权等情况,请与本站联系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文化中国行|中秋时节话中秋-话说中秋 https://www.liekang.com/49852.html